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龙被劝少吃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马龙被劝少吃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与乒乓球有什么故事吗?
看到这个问题,你与乒乓球有故事吗?自己是浮想联翩,乒乓球爱好者谁还没个故事呢?没有故事吹也得吹一个。
乒乓球让自己结交更多朋友。大多的节假日时候选择约上球友去打乒乓球,几个人一商量,便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你认识他,他又认识别的球友,这样朋友圈来自五湖四海、五花八门的都有,做生意的、教室、政府机关、装修的,这样一个圈子,围绕乒乓球这共同的话题,结交在一起,没有利益,没有勾心斗角,你整个身心是充实的。
多少年不见的发小、同学,也因乒乓球话题之间谈笑甚欢,打上一会球,喝上一壶酒。借着酒劲聊聊当初某个当初狂追的女生,聊聊被老师罚站的男生,融洽气氛感染了整个青春时代。多少年不见的高中同学,谁服谁?好吧,五局三胜开始,打来打去没有输赢,输球的嘴总会赢,打赢的也不好意思总赢。
也是学生时代乒乓球让自己刷出存在感。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一般、长的一般,而性格又内向,那对不起,你不只是自己感到你在整个班级没有存在感,也确实不大可能有存在感。不幸的是自己就归咎这一类,庆幸的是班里会打乒乓球不多的一位。每次班级或学校之间比赛,便是自己刷存在感的机会,总是竭尽全力争取取得好成绩,还好,乒乓球技术还是拿的出手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有个打乒乓球其他学校乒乓球专业校队的表哥,我也总是在有表哥虐待球技暴涨这BUG的基础上取的好成绩。要不如何对得起送水、送饮料、送秋波的班长?开个玩笑,活跃下气氛,呵呵。
好了,字数差不多了,关于我与乒乓球的故事,我想如果真的塌下心来学上一篇,能连载好几期,主要是多少年来写作少了,笔杆子生疏很多,想要拿起来,难啊。
我发明了一种特殊握法的乒乓球拍——非直、非横、亦非枪式球拍,这事应算乒乓故事吧?
在此专利发明之前,我直拍、横拍都用过,但总感觉正手攻球使不上劲儿,打不死对方。于是,我就经常调换新球拍,可效果还不理想,比方说,弹力强了,但命中率却下降了;接着,我又对球拍不断地进行加工改造,甚至在拍肩上安装过螺栓,并把海绵、胶皮互相撕来粘去,并组合成“新”球拍。。。
这一系列的“折腾”,断断续续经历了十年时间;最后,我终于琢磨出了一把称心如意的球拍——同样一个来球,此球拍正手攻球的爆发力,已经超过了直拍、横拍。
看着一大摞被我加工成“废品”的球拍,曾埋怨自己太浪费;但获得专利证书后,又感觉有点儿自豪。因为,自从试用这把新式球拍以来,我的乒乓水平明显上升了一个级别——原来互有胜负的乒友,我现在已经占优势了。正手攻球、弧圈球比我原来威力大多了!而且正手的削球质量,也超过了直拍、横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斯言是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愿无偿地奉献我的专利技术。
我与乒乓球的故事
乒乓球(table tennis,桌上的网球),这项运动起源于英国,后来在中国发扬光大。作为集智力和体力完美结合的运动,深受人们喜爱。
当然我也不例外。
最早接触乒乓球是在初中二年级。当时条件简陋,水泥球台,中间挡几块砖头就是球网(估计条件好的90后、2000后看到图片后肯定不相信吧?)看到同学在那打球,觉得好玩,自己也想试试,结果第一次上台就把球发出去了,展示了良好的“天赋”(很多人一开始不会发球)。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
当时的球拍也是几元钱买的,好像是盾牌,记得有的同学是红双喜牌。也不讲究实际也不懂什么硬度、弹性、粘性等。
有时周末在教室内用几张课桌拼凑起来当球台,打得不亦乐乎,临近中考,我还时不时在球场上拼杀,终于有天被校长发现,告诉了父亲,被臭训一顿,大为收敛。
在外求学,视野开阔。学校大,球台多,会打乒乓球的也多,不过还是水泥台子。课余时间,主要是周末,把精力主要放在这项运动中,水平渐渐提高起来。
当时很穷,记得一个乒乓球大约两三角钱,都不太舍得买。有时用菜票买,宁可少吃点菜。球破了,用透明胶或胶布粘一下,踩瘪了,用开水烫起来,继续使用。
有一次跟乒乓球美女高手对阵(不是同专业的),一开始没把她放眼里,结果局势很紧张,旁观的男同学说,你要输了太丢人了,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赢得比赛。
有一天周末,看到乒乓球桌前一男一女对阵,男的是我同学,女的年龄小不认识,不过水平还可以,旁边站着我班一女同学,一问才知,陌生女孩是女同学的妹妹。于是上场陪着练练。事后女同学说,她妹妹夸奖我“后来的你的那位男同学水平真高”,听得我心中沾沾自喜,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比较奇葩的是碰见一位怪球手,非本专业的男生,他发的球我直接上不了台,那后面就没法打了。后来一位老师指点,那是强烈的侧旋球,并教我如何应对。等我接住球了,那位同学相持水平一般,就不再害怕了。
学校职工(教师)俱乐部里有木制乒乓球台,我们学生很是羡慕,偶尔趁管理松懈时进去打一会,不过经常被赶出来。有次跟我们班主任打了一会儿,他的水平很高,全校教师前五名,结果不过5分(当时21分制),感觉差距太大。
狠狠心买了本《怎样打乒乓球》,对乒乓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来我们专业举行乒乓球比赛,我和同班一位男同学获得男子双打亚军,还发了笔记本,心情很是不错。
喜爱一项运动,不仅自己投身其中,还要关心它的发展。乒乓球作为一项世界性运动,起初欧洲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实力强劲,几乎囊括冠军。随后,日本异军突起,中国赶超日本。上世纪80年代,瑞典又强势崛起。80年代末,国球惨遭失败,当时体育报记者汪大昭在《中国青年报》专版撰写乒乓球评论文章,写的是洋洋洒洒,我读的是心潮澎湃。那激情直到后来一篇《谢军将挑战齐布尔达尼泽》时又被点燃。
参加工作后,前几年工作较忙,乒乓球一度被放下,后来捡了起来。设备也更新换代了,首先是到市乒乓球用品店粘拍子,银河牌,后来换德国名牌多尼克。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结交了朋友。单位几乎每年都组织乒乓球比赛,十多年前我们机关代表队还获得了团体冠军(我是水货,另外两名是高手,我搭顺风车)。
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发展,更加关心乒乓球消息。几乎每次大赛我都观看直播,中国队输了我扼腕叹息,赢了欢欣鼓舞。天津世乒赛我们打了翻身仗,我振臂欢呼。我也经常参加乒乓球赛事结果预测,几乎十猜九中。我还有一个习惯,把报纸上乒乓球比赛的报道、文章剪下来,贴在剪报集里,以备时时回味。
大约2005年,我在外地学习,偶然发现省里的一个乒乓球比赛就在教室外的体育馆举行,遂进去观看,没想到近距离见到了世界冠军乔云萍。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她个头不高,可现在看着非常淡定从容,毕竟已是体育官员了(当时可能任山东省乒羽中心主任)。与我同行的乒乓球迷还让她签名留念,我没有做。听说市(局)的一位领导,乒乓球水平不错,跟乔云萍切磋,乔云萍穿着高跟鞋,随手拿了个破拍子,一会儿就把那位领导练挺了。
个人最崇拜的乒乓球运动员是瓦尔德内尔,虽然马龙的成绩显然更好。老瓦毕竟是世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游击队长,球风潇洒飘逸,行云流水。
祝国球长盛不衰!祝国民体质不断增强!
(注:中国男团战胜日本男团,中瑞斗智20载,两张图片是在我近十本剪报集里找到的,希望朋友喜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龙被劝少吃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龙被劝少吃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