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韩国出土4块千年木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韩国出土4块千年木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敦煌的文的传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敦煌,位于甘肃省。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玉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如今,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
敦煌文书改变了近代国际汉学的研究重点
敦煌文书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正是这批文书,催生了敦煌学。敦煌文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外国探险家的觊觎和盗窃,文书因此流散各国,现分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丹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典等10余个国家和中国境内(包括台湾)的数十个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随着敦煌文书的流散,世界汉学的研究方向为之一变,整理和研究敦煌文书成为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国际汉学机构的核心任务。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韩国等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敦煌学研究机构。在西方,有机会接触敦煌文书的汉学家都对其开展研究。正如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所言:“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20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敦煌文化提升了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书流散他国是中国学人心中难以消退的“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人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50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在印度新德里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向世界展示敦煌壁画。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提出的是书籍?
中国。
书的定义很广,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而且书的形式,也不是由哪一个人来发明的,而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中国,最早的是由卷轴开始,发展到唐朝出现了旋风装,继而出现贝叶装,再出现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再发展到线装,这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等亚洲国家的书籍形式。
中国
世界上最早的书籍,出现于我国商代,大约离现在3000年~4000年左右,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如何看待决定战国走向的秦赵长平大战?赵括难道只会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克上党,赵廉颇军于长平,坚壁不出。后应侯范雎使用反间计,导致赵孝成以赵括为将,主动进攻秦国,而秦暗中以白起为帅,王龁为副,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括长平之战的失败,一是在于秦赵两国实力相差太多;二是秦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秦知括为赵将,而赵不知武安君为秦将(秦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三是齐、楚君主目光短浅,不愿救赵,且不愿提供粮草,导致赵国粮净弹绝,导致赵括战死,四十万人被坑杀。
长平之战的发生,造就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可事实赵括真无能吗?赵王令赵括为将,就能说明其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且对手武安君白起,且敌暗我明,;在这种情况下,都重创秦军(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只可以赵括失败,背锅。
长平之战的失败,导致秦国统一六国再无障碍,只是时间问题了。
赵括能担任四十五万大军的统帅,当然不是外行汉,不说别的,就听听白起怎么说的吧!
当时秦王命白起再去打邯郸,白起却说不行了,因为长平一战,"秦军死过半,国内空",看到了吧?长平之战中,秦军先后出动的人力有多少呢?秦王曾下令征发黄河两岸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开赴长平前线,加上先前白起统率的三十万人,总数当在六七十万之间,"死过半",那大约要死了三四十万人,因此才"国内空"。能造成秦军如此巨大伤亡的人,怎会是无能之辈?
长平之战的胜败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白起确实比赵括强,要不是白起挂帅,秦国派其他将领来,说不定就要败给赵括了;
二、秦王尽全力支持白起,征发全国壮丁上前线;赵括却得不到这样的支持。要是赵王也下令由李牧或廉颇统率后方全部兵力开赴前线,全力支援赵括呢?那结局肯定不一样了。但赵王象个患得患失的赌徒,不敢投注全部血本,当然注定了赵括的败局。
三、秦的国力强于赵,后勤供应充足。
所以,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当然要负很大责任,换了廉颇或李牧指挥,不会输得这样惨!但赵王的责任一点不比他小:对方大量增兵,赵括已陷入重围,你干吗坐视不救?
长平之战也象两个象棋高手的对弈,这一局白起赢了,但再来一局未必会这样!问题在于战争毕竟不是下棋,全军覆沒,命也丢了,就不能翻盘了。
赵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不拿士兵的生命当回事,面对强敌不能硬拼,而是筑垒坚守等待对方出现破绽,再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出击,对于赵括来说,没有胜算就出击进军,一定会正中下怀,陷入埋伏中的。
多谢邀请。
长平之战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走向。据考证,战国时代,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赵国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基本都属于中等,所以人口应当在300万左右,若有六分之一(父母、妻子、儿女)人口能够成为士兵,那也差不多有50万军队,并且战国时代六分之一应该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赵国军队人数应该在50-100万之间,秦国大体多一些。
据记载,长平之战赵军人数不到50万,秦军65万,可见双方几乎都是全国总动员,电视剧中出现的十几岁孩子上战场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后世考古发现坑杀的赵军,数量统计也有几十万。另外,从战争结果来看也可以大体估算。秦军伤亡近25万人,即便按照一比一的战损比,那赵军伤亡也应当20多万,所以,投降后被坑杀的应该在30-40万之间。古代战争一般会夸大数字,所以所谓坑杀四十万,实际数字应该没有那么多,大体应该在三十万多一些的样子。所以,长平之战无疑是一次古代的绞肉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赵国失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谁能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了。
另外,在经过了三年的对峙后,羸弱的赵军在战场上以伤亡不足二十万的代价致使秦军伤亡近25万人,可见,赵括并非一无是处,在那样的形势下,换谁都一样。假如历史给赵括多几次统兵经验,可能赵国的战果会更大,后世对其误解应当是很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韩国出土4块千年木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韩国出土4块千年木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