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股市减持?呵,有些人怕是忘了"金融立国"这场伟大战役中自己应尽的责任!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战役"。
这一天,创业板指数暴涨17.25%,创下历史单日最大涨幅;沪深两市成交额高达34519.39亿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开盘仅20分钟,A股成交额就突破1万亿元,创下"最快万亿"的神话。
这样的盛况,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就在这场"金融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一些"逃兵"却急不可耐地想要脱离战场。
近百家上市公司纷纷宣布减持计划,有的公司大股东甚至以"七四折"的价格出逃,简直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这些人难道忘了,是谁给了他们上市的机会?是谁给了他们发家致富的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大股东分红金额必须达到IPO募集资金数额后才允许减持,分走的红利要扣除;
第二,减持价格不能低于IPO价格;
第三,取消契约减持80%的优惠价格,限制受让方两年后才能减持。
这些建议可谓切中要害,为何?因为这些大股东们,享受了资本市场的红利,却想在关键时刻撤退,这不是典型的"只想占便宜,不想担责任"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急需资金支持工业化建设。那时候,全国人民响应号召,踊跃购买国库券、建设公债。他们把钱借给国家,不是为了赚利息,而是为了支持国家建设。
现在,我们的股市就是新时代的"金融支前"。2.2亿老股民用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一些大股东却想着逃之夭夭,这是何等的短视和自私?
有人可能会说,大股东减持也有合理之处。没错,我们确实不必过度担心,原因有五:
第一,减持用于企业发展可能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减持的资金真的会用于企业发展吗?还是会成为某些人的私人腰包?
第二,好企业的股票可能继续上涨,现在减持可能会后悔。这话没错,但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谁来支撑市场?谁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股民力量强大。没错,2.2亿股民的力量确实强大,但这不是大股东逃避责任的理由。相反,大股东更应该带头支持市场,而不是第一个跳船。
第四,新股民可以避开有减持公告的公司。这种说法简直是把新股民当成了韭菜!新股民难道就该承担这些风险吗?
第五,减持公告不等于立即减持,压力可以化解。但这种悬而不决的状态,不正是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股市行情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牛市,而是一场关乎"金融立国"的重大战役。
从"金融支前"到"金融立国"再到"金融强国",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看看香港股市的情况吧。就在大陆股市收盘后,香港股市被砸盘暴跌。这背后,难道没有反华势力的金融围剿吗?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团结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战。
我们需要的是制度化、法治化的管理。
如果每一个大股东都能像当年支援解放战争的老百姓一样,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股市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一个投资者都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赚钱,更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的资本市场会有多么强大?
有人可能会说,这太理想化了。但我要问,我们的国家不就是在一个个"理想"中建立起来的吗?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哪一项成就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实现的?我们的股市,难道就不能成为新时代的"两弹一星"吗?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市场向着更加健康、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考虑设立大股东减持的"冷静期",要求大股东在减持前必须公开说明原因,并接受公众监督。
我们还可以设立"金融爱国基金",鼓励大股东将部分减持所得用于支持国家重点项目。
我们还应该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让每一个投资者都能理解"金融立国"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成为这场伟大战役的主力军。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金融支前"到"金融立国"再到"金融强国"的跨越。
那些急于减持的大股东们,你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精明"而错过真正的机遇。
当我们的股市真正成为世界级的资本市场时,当我们的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时,你们会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你们会不会遗憾错过了参与这场"金融立国"伟业的机会?
历史会记住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也会记住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逃避的人。各位大股东,你们想成为哪一类人?你们想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为"金融立国"贡献力量。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不仅有能力建立强大的实体经济,更有能力打造世界级的金融市场。这,才是真正的"金融强国之路"!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消息:超百家上市公司公告减持 2024-10-09 00:46·21世纪经济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