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毫无意外地成了国庆档票房冠军,全片围绕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铁原阻击战”展开,还是值得一看的。
国庆期间,《志愿军:存亡之战》之外,还有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网络电影《冲锋》上线,讲述的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在抗美援朝期间,只有两位英烈荣获“特级英雄”,分别是黄继光与杨根思。其他像大家熟悉的邱少云、杨育才、李延年、郭恩志(《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提到过)等,都只是一级战斗英雄。
关于黄继光,近几年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剧本非常扎实,故事非常接近历史现实,服、道、化也符合历史原貌,拍出了毫不逊色院线片的质感,是一部出色的佳作,非常值得一看。
关于杨根思,也就是现在要说的网络电影《冲锋》。
相对来说,《冲锋》没有《特级英雄黄继光》好,后者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树立了一个高标准。但《冲锋》依旧有自己的特色,明显可以看出编导的用心之处,绝非应付差事的拼凑作品。
最值得称道的是《冲锋》里的服、道、化上的考究。
杨根思片中头戴大檐帽的装扮一出来,真是吓人一跳。因为我们看过的几乎所有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像《长津湖》《志愿军》《金刚川》等其中的官兵戴的基本上都是解放帽。怎么《冲锋》里的杨根思及他的战友们就搞特殊了呢?
实际上,不是《冲锋》搞错了?
恰恰相反,这部电影的服装才是正确的。《长津湖》系列、《志愿军》系列的服装才是错误的。
因为新中国自1949年建立后,有关军队的正规化迅速提上日程。有关服装的问题,之前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不同野战军的服装差异非常大。“平津战役”时当傅作义听说北京周边各地陆续出现戴狗皮帽子的军人时,他就知道这是四野的军队到来了。当韩先楚带领军队解放海南岛时,登岛的四野将士发现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的将士们身上穿的依旧是20年前红军时期的旧军装。同为人民军队,差异之大,到了必须要改的时刻。
(琼崖纵队领导与登岛官兵的合影)
1950年1月4日,“50式”军服是在解放军全军范围内全面发放,正式统一军服样式。
杨根思阵亡于1950年11月29日,他身上穿的的确是标准的50式军装,头上戴的自然也是大檐帽。
现实中留下的杨根思的遗照,也是标准的大檐帽式的50式军装。
50式军服为草黄色,军帽为大檐帽,帽徽为嵌有八一字样的五角星,有标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
杨根思所在部队为第9兵团第20军58师172团1营,时任3连连长。9兵团入朝时间为1950年11月17日。由于9兵团是提前入朝,在军需上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从原驻地浙江南部及福建一带快速北移,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冬季防寒装备,只能从南方调运部分棉衣棉裤,但数量远远不够。何况,这些南方冬服是为了中国南部的冬天准备的,压根抵御不了朝鲜地区的严寒。
九兵团入朝时正值朝鲜北部的严寒季节,气温常常低于零下20摄氏度,甚至达到零下40摄氏度。而且当时正值西伯利亚寒流袭击,使得朝鲜北部的天气异常寒冷,气温达到50年一遇的极寒。
九兵团入朝时,只有第20军和第27军的部分部队领到了一些棉衣棉裤,但数量也很有限。据第20军副司令陶勇回忆,他们从南方调来了一些棉衣棉裤,但只够每个团分配一百多件,只能按照战斗任务和行军路线,优先给前沿部队和长途行军的部队发放。而且这些棉衣棉裤也不是专门为朝鲜北部的寒冷天气设计的,而是针对中国南方的冬天设计的,况且质量很差,很容易破损。
入朝第一周,杨根思所在的第20军便有近千名志愿军战士因为严重冻伤而失去了作战能力。整个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共有3万多人因为冻伤而不能继续作战,其中有4000多人因为冻伤而死亡。冻伤成为九兵团最大的敌人。《冲锋》里杨根思与他的战友们,在正式开战前脸上也已经挂上了明显的冻伤,主创人员在化妆上是动了心思的。
总之,《冲锋》里杨根思及他的战友们,身上穿的是标准的50式军服,完全没有问题,而且非常符合历史。而且,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名字的变化,是为了不给美国人抓住把柄。因此,入朝前我军将士统一摘除了帽徽和胸章,《冲锋》里有一个杨根思所在连队在火车上统一摘除帽徽和胸章的细节,也与历史对得上。
至于《冲锋》之外拍的大部分朝鲜战争电影志愿军的军帽不管任何时间点都是解放帽。其实,解放帽是1951年才被使用的,1950年年底时我军着装正如《冲锋》所示。那也是因为朝鲜战场上的实战中,发现我军士兵的大檐帽作战时戴不稳,容易脱离,不适应作战需要,每次作战归来都需要补充相当数量,因此从1951年开始,全军增配了解放帽,这也是我们后来最常见到的解放军军帽样式。不过,直到1952年,我军才正式用解放帽取代了大檐帽。但此后几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大檐帽依旧被使用,与解放帽并存。
(1953年国庆节在天安门的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志愿军代表们佩戴的军功章主要是朝鲜政府为志愿军颁发的勋章奖章)
《冲锋》之外,在抗美援朝老兵们的回忆中,入朝初期的老战士们也普遍提到了大檐帽的问题。
历史照片里,朝鲜战役前线上也留有志愿军战士头戴大檐帽的照片。
据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所藏50式军帽,正是第九兵团所用的春秋季军帽,帽子的主人经历了长津湖战役。
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前两年的《长津湖》还是目前上映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军服上的设置都是错误的。作为大片,制作态度一点都不严谨,实在应该批评。
能够还原出身着单薄棉衣,头戴大檐帽在冰天雪地中同美军作战的九兵团形象的影视作品,除了《冲锋》以外,上一部印象中还是《战火熔炉》。
电视剧《战火熔炉》里牺牲后化作冰雕丰碑的9兵团战士,也是穿着单衣、戴着大檐帽。其他影片里的“冰雕连”,基本上都是解放帽。
杨根思留下的诸多照片里,普遍也是佩戴大檐帽为主。毕竟战争年代没有拍照条件,早在建国前他已经是三野部队里的备受赞誉的模范战斗英雄了,只是那时候没有留下多少照片,现在留下的大都是1950年内的照片。
(1950年10月15日杨根思第一届英模会议后在山东兖州姚村作报告)
上述为1950年入朝前杨根思参加“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他和战友们的合影中普遍戴着大檐帽。
因为50式大檐帽使用时间较短,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第一批入朝部队在佩戴,后来就换成了大家熟知的解放帽,以至于后来大多数电影的服装都按照解放帽佩戴,进一步给大家造成了误解。
《冲锋》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下足了功夫。
不仅是军装,在枪械使用上,《冲锋》也用了功夫。
在入朝战争时,我国的大西南以及东部岛屿尚未完成解放,军工业体系也尚未来得及建立,枪支装备方面依旧采用解放战争时期的枪械,主要是从击败的国军手中缴械的军品。
杨根思所在的20军来自9兵团,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野战军1纵,由叶飞带起来的王牌军。在华野的各部队中,20军战斗力最强、战斗经验最为丰富,为华野头号主力。20军主力师58师更被誉为“百旅之杰”,先后参战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可谓打满全场。
(前排右二为杨根思)
杨根思就是58师旗下的连长。影片里,该连配备的武器有美制M1卡宾枪,M3A1冲锋枪,捷克ZB26轻机枪及少量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以及部分三八大盖,非常契合真实历史中我军当时的装备。这些枪支都来源于解放战争中1纵与美式装备的国军手中缴械的武器,还有较早时期从日军手中缴获器械。
在《冲锋》里,杨根思所在的3连战士们,手中就带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在战争间隙也出现摸起这个操起那个的现象,都符合历史现实。由于天气严寒,枪支陈旧,在交火之后枪支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不停地去试,看看哪只还能使用。
《志愿军:存亡之战》里主要展现的是19兵团的63军,他们的装备在入朝之前,已统一配置成了全新的苏联枪支,所以武器方面就非常一致,火力比之前入朝的13兵团、9兵团的武器要先进很多。
《冲锋》里,不仅志愿军方面服、道、化很接近历史,美军方面的情况,同样尽量向历史靠近。
甚至在口音上,也做到了让韩国人说韩语,英国人说英式英语,美国人说美式英语,甚至美军还有军营中特有的脏话俚语。杨根思身为江苏泰兴人,在遇到老乡时还飙了几句泰兴话,编导确实努力去还原历史了,做得很不错。
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冲锋》能够做到这些,非常不容易,明显下了功夫,值得赞扬。
说了这么多军装的问题,也是在批评《长津湖》《志愿军》这些大制作,就不能再用心点吗?
下面简要介绍下杨根思其人其事。
杨根思,原名羊庚熙,出生于1922年。由于家小贫困,在入伍时不识字,因为口音的问题,他自报姓名叫羊庚熙,结果被书记员写成了杨根思。从此,杨根思就成了他的姓名,这一错就一直错了下来,直到他习文识字后才发现,但是杨根思的大名已经被叫开了,也就将错就错了。
杨根思参军加入的部队就是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一营,也是全军里的王牌部队,能够加入此部队,是他的幸运,他也没有辜负期待,在战争中迅速成长。1944年参军当年,入伍3个月就首次获得团 “战斗模范”称号。1945年入党。1946年1月,参加新四军大练兵,迅速成为“爆破能手”。6月在战斗后首获团“战斗英雄”称号。10月在团庆功授奖大会上被誉为“爆破大王”。
随着荣誉的一个又一个增多,杨根思的成长极其迅速。1947年1月,齐村战斗,杨根思为保障部队迅速全歼齐村守敌立下大功,并创下单人俘获敌人最多的纪录,战后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一战,也是《冲锋》里开头部分演绎的那次战斗。
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杨根思又先后荣获了“华东三级人民英雄”、“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称号,荣誉等身。
在入朝时,已经担任20军58师172团1营3连连长。他是抱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态去的。最终,他也兑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全军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唯二的特级英雄之一。
具体到杨根思参战并牺牲的过程,不得不说,《冲锋》的表现就不够好了。
首先,镜头下的战场,压根就不对,毫无压迫感,也没能体现出杨根思所在小高地的险要程度,也没有展现出战争的惊险程度。没有想到,在做了那么多功课的前提下,居然在致关重要的战争场面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实在是不应该。
而且,影片里的小高地明显不是零下40°的场景,冻土层明显太薄,看着只有0°左右,哪里是美军口中“最寒冷的冬天”,也不符合冰天雪地的场景,战场氛围明显不足。
杨根思牺牲的战场是“长津湖战役”中的下碣隅里东山(1071.1高地,也称小高岭)。
对于这个小高岭的重要性,还得看一下“长津湖战役”的全貌才能充分理解。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役,也称为“长津湖战役”,由志愿军9兵团负责。
按照美军的作战计划,“长津湖战役”相对的是美军的“圣诞节攻势”,美军计划从西线与东线两条线上对进,齐齐向鸭绿江边进发,彻底消灭掉北朝鲜军。在东线战场,由麦克阿瑟拼凑组建成的第10军负责,下辖美陆1师、美7师、美2师、韩首都师、韩3师共5个师组成,总人数达到10万人。不过,在具体战役中,美2师在南方负责海边元山、咸兴一带的防务守护海港,不在战场上。韩军的两个师则在东海岸边负责搜索朝鲜人民军,目标是沿海岸线攻击朝苏边界的金策市,也不在战场上。
按照美军的部署,在长津湖以西,是美陆战一师的战线。长津湖以东,是美7师的战线。美军计划是沿着长津湖东西对进,直指鸭绿江。
9兵团抵达朝鲜战场后,战略目的就是要狠狠地打击美军,尽力成建制吃掉美军七八个团,分配到东线战场,目的基本上吃掉陆战1师或者美7师。其中,9兵团20军被部署在长津湖以西中前部,负责对付陆战1师。27军被部署在长津湖以东及西部后侧,负责对付美7师。后入朝的26军则是预备队,在后方待命。
由于杨根思所在的是第20军,下面主要围绕着20军的战斗情况,兼顾下其他部队的情况。
1950年11月27日夜,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我军9兵团针对性地将美军切割成5段,分别进行围攻。
第一段:长津湖西岸柳潭里的陆战1师5团和7团,这里的美军是长津湖战场上绝对的主力,集中了陆战1师2/3的部队,共有9000余人,基本是美军,也基本都是白种人。负责进攻这批队伍的是我27军79师,担任主攻任务的第235团与237团。其中,235团是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在我军内部实力强悍。但是,这两个团,在进攻的第一夜,在敌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损失惨重,一夜战损令人震惊。第235团,共6个步兵营,只打了一个夜晚,就几乎损失了5个营。之外,除火力杀伤外,全部减员人数中,冻伤占三分之一。
第二段:长津湖西岸的德洞山口,这里是把守山口交通要道的陆7团F连,这个连是加强连有240人。除了F连之外,还有德洞山以北的C连一个排30—50人,这股美军是长津湖战场被分割包围人数最少的一股,总数不足300人,别看人少,但却在战斗中则表现最为顽强的一个群体,以阵亡20余人的代价,顶住了20军59师三个加强营潮水般的轮流攻击,连长巴伯上尉经验丰富,指挥有方,清醒冷静,表现出一个基层指挥员的优良素质,巴伯上尉战后获得美国方面最高级的军功勋章。
第三段:长津湖东岸新兴里,这里的联军是战役发起当天才匆忙赶到的陆军,成分也比较复杂,属于一个临时组成的31团特遣队,包括美步兵第7师的31团(北极熊团)3营和该师32团的1营,配属第52野战炮营(欠C连),由于战前缺编,临时招募补充了一批韩国人充数,使得总人数有3500人。这里是27军80师与81师的主攻阵地,也是在这里,成建制地消灭掉了第31团,也就是“北极熊团”。
第四段:长津湖南岸的下碣隅里,这是陆战1师的前线指挥所,师长史密斯就在村内的一个帐篷里指挥战斗。这股美军更为复杂:作战部队仅有陆战1团3营的两个步兵连和机炮连的两个排,还有由于交通被切断而滞留陆7团3营机炮连,炮11团的两个连,后勤补给,医院、工兵、通信兵,军乐队、蛋糕师、宪兵,陆军前站、韩军,杂七杂八连医院的伤员加起来不足4000人。但这里是美军的指挥机关,也是后勤补给地,更是美军后撤的集结地,人数少,力量薄弱,是长津湖作战中美军的软肋!
杨根思所在的20军58师就负责在下碣隅里以南的上坪里、富盛里,从东、南、西三面形成对下碣隅里的包围之势。下面细说。
第5段:古土里。严格说古土里远离长津湖区,这里距离长津湖南端18公里,位于咸兴通往长津湖简陋公路边上,也是二十天前陆7团打开志愿军42军的防守,冲进盖马高原的第一站。根据志愿军第9兵团的部署,志愿军20军60师负责切断古土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交通联系,阻击古土里对长津湖区的增援。古土里的的美军属于陆1师、美7师、英军海军陆战队1个连,还有陆战1师后勤部的一些人员,总共3500人左右。
如此算来,长津湖地区的被志愿军第9兵团包围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大约为1.6万人,不包括古土里的美军,因为60师的任务是分割这部敌人与长津湖敌人之间的联系,属于围点打援,因而这批美军在包围圈之外。被包围的美军主力是陆战1师在柳潭里的两个团以及美7师在新兴里的2个营,下碣隅里的联军是乌合之众,德洞山的美军人数太少。在这1.6万人之中,美国兵是多数,但掺杂着1千余人的韩国兵和200多个英国兵。
自我军攻击发起第一日,第9兵团虽未能按预定计划歼灭柳潭里、新兴里之敌,但将美军第1陆战师主力和第7师第31团(北极熊团)战斗队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几个孤立据点内,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津湖之战自此全面展开。
由于第一天出其不意的攻击,9兵团原计划是一举打掉美陆战1师与美7师的主力,但是伤亡惨重,并没有达到作战目标。痛定思痛,宋时轮、陶勇等第9兵团领导也在分析首次攻击后形成的战场态势,决心锚定目标,继续猛攻。
相对于的是,美军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于29日凌晨,命令古土里的美军赶紧北上,努力打通与下碣隅里的联系。他自己,则直接乘坐直升机飞到了下碣隅里,并将师部迁移在了这里,并迅速在那里修建了一条后来被证明具有生命线价值的飞机跑道。同时,他赶紧要求柳潭里分别驻扎在两处的两个团,赶紧收拢在一起,避免了因兵力分散而被各个击破,进而向下碣隅里后撤。同时,要求古土里的联合国向北发展,打通古土里到下碣隅里的交通线。
这里,可以看到下碣隅里的重要性了吧。原本,这里只是美军非战斗部队组成的后勤基地,但是战役发生第二天,就转变为了美军的指挥中心。不仅史密斯指挥陆战1师作战,而且美7师也规划他管,他成为了前线总指挥,这里也就成为了前线的核心地区。
杨根思所在的20军58师的攻击任务,原本是要消灭到下碣隅里的美军杂牌。可是,转眼之间成为了对付美军最关键的指挥中心,是美军的精锐所在地了。
11月28日夜,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就在下碣隅里。
28日中午,第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向第58师传达兵团命令:全力攻击,务求第二日拂晓前解决战斗。
第58师在师长黄朝天的指挥下,作出“南北佯攻策应,东西主攻夹击”的攻击部署。
在长津江东,以第172团自松亭里向北攻击,夺取东山制高点作为依托;以第174团1个营夺取水曲里,割断下碣隅里与新兴里的联系。
在长津江西,以第173团自红门里向东北攻击京下里及附近的机场。第174团2个营自南向北攻击,先歼岛内里之敌,然后配合江东主力合歼下碣隅里之敌。
20时40分,江东首先打响。第172团一部迂回侧后,接连夺取3个山头,配合正面攻击部队歼灭了东山守敌,至拂晓,全部控制下碣隅里以东高地。但越过公路向西发展时遭美军坦克阻击,前进受挫,伤亡较大。
第174团绕道三德里向水曲里攻击,迷失方向走错了路,当晚未能完成战斗任务。
江西的攻击也遭挫折。尽管第173团战前提出相应的战术要求,发起攻击后很快打进下碣隅里外围的京下里,但在开阔地带突然遭遇美军坦克,连续4次组织反坦克行动均未成功,攻击部队几乎伤亡殆尽。
攻击机场的部队在前进中被敌密集火力挡在铁丝网外的开阔地,短短5分钟即伤亡过半。对岛内里的攻击也未得手。
经一夜战斗,第58师毙伤敌共800余人。
拂晓后,江西的部队撤出战斗,江东的部队继续占据东山一带高地抗敌反扑。
在1071.1高地上,第172团三连连长杨根思打到只剩他一人的最后关头,抱起炸药包冲入敌阵与之同归于尽,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杨根思守卫的小高岭(1071.1高地)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另外两个团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他所在的172团成功突破到了敌人的心脏位置。这个小高岭,在美军的军事地图里被标为“East Hill”,也就是下碣隅里东山。
这个小东山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它位于下碣隅里的东南方向,是狼林山脉在长津湖地区的延伸,总体被称为东山或东丘,海拔1071米,所以也被称为1071高地。
小东山高地可以俯瞰整个下碣隅里地区,既能俯视整个下碣隅里美军阵地,又能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美军机场,更能扼守住整条公路。美军要想在下碣隅里立足,并从下碣隅里向南撤退必然要经过这里,所以20军主力和美军围绕东山展开争夺。
对于20军来说,要想实现歼灭敌军的意图,就必须要死死扼守住小东山,像一根楔子一样插在这里,既可以有效攻击下碣隅里,又可以阻断下碣隅里到古土里之间的交通。只要守住这里,就可以实现主力对敌军实现围剿。
上图就是美军视野中的小东岭,对美军的威胁一目了然。
起初,与志愿军相比,美军在人数上捉襟见肘,所以20军所部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不久就轻松肃清了东山上的守军,占领了东山各高地。
但美军炮火占优势,而且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对东山各阵地倾泻了大量炮弹,以至于使占领东山的志愿军无力再向下碣隅里进攻,并频繁换防,对下碣隅里只能采取围而不打的态势。
前面讲过,由于174团也迷失方向,没能完成公路对面的任务,再加上173团在第一夜就伤亡严重,这就使得杨根思所在的172团成了一支孤军,能够插入到这里,已经达到了极限,无力进一步扩大战果了。要想进一步突破,必须对小高地严防死守。
这个小高地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为了争夺这里,美军也下了死力。
一开始防守小高岭的是58师172团2营的一个排,这个排坚守了二十几个小时,被打残后杨根思率部接替。防守这里的的战士们,面对的是来自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的两个整装连,以及自古土里方向冲过来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两个方面的夹攻,就是要消灭杨根思据守的小东山,彻底打通下碣隅里南下的道路。
1950年11月29日拂晓至上午,杨根思带领20军58师172团1营3连3排,冲上1071高地小高岭。由于小高岭阵地面积很小,杨根思带部队上去的时候,已经有小部分美军在阵地上了。
杨根思连长和3排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8次进攻,最终仅剩自己、通讯员、负伤战士吴富,3班副班长和一位机枪班长。
杨根思让机枪班班长把没有子弹的重机枪送回营部,不能留给敌人,并让通讯员和3班副班长把伤员背下去,自己一人独守阵地。但3班副班长不愿离开,最终也牺牲在阵地。
美军发动第9次进攻,杨根思怀抱炸药包同美军同归于尽,以生命保卫住小高岭,牺牲时年仅28岁。
值得一提的,还有从古土里冲过来攻击小高岭阵地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它是配属第1陆战师作战的英国皇家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加上陆战第1团、步兵第31团各1个步兵连、5个坦克排及其他支援保障分队,共约1000人。由于第41突击队队长是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因而该特遣队被称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
但即便如此,杨根思还是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在极寒的天气下,硬扛了美军9次进攻,最终全体壮烈牺牲。
美军由来自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组成的攻击部队,对东山的第一波攻势持续到9点30分左右,美军虽然拥有战斗机和火炮的强力支援,但是进攻完全被志愿军击退,随后就陷入了僵局。下午和傍晚,美军又发动第二波、第三波攻势,仍然遭到惨败,最终不得不从东山撤退。
上面说过,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是我20军60师的防区,目的就是为了截断敌军从古土里冲到下碣隅里。60师的官兵在古土里以北两侧高地(美军战史称之为“地狱之火山谷”)对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实行顽强阻击。
由于敌军火力强大,我军选择不打坦克,专打汽车的战术,将乘坐在汽车里的美军赶下车来,并在其混乱中发起猛冲,将敌人分割成数段,并俘虏了大批美军。此战,志愿军共除毙伤敌一部外,共俘敌237人,其中美军官兵179人,包括中校、少校各1人;缴获及击毁坦克、汽车74辆。第41突击队队长德赖斯代尔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志愿军伤亡170余人。
可是,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主力还是在坦克的带领下,冲到了下碣隅里,并对杨根思防守的小高岭(小东山)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可惜的是,我军后继增援部队没有跟上,杨根思已经成为最突前的力量,后继却没能跟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杨根思壮烈牺牲在小东山之上。
也正由于下碣隅里东山的巨大威胁,只要这里被志愿军占据,整个美军的心脏的确就会崩溃,美军就可能会彻底歼灭。因此,看到杨根思烈士的英勇反击,美军陆战一师的作战意志严重动摇,最终一路败退到大海。直到现在,“下碣隅里东山”都是美军战史中的关键词。
杨根思,不愧是朝鲜战场上唯二的特级英雄。另外一个是黄继光。黄继光的英勇之处,在于他只是一名通信员,原本可以留在后方指挥所里,却偏偏冲上了战场,并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自己成为一座战争丰碑。
《冲锋》由于只是一部网络电影,投资有限,规模也有限,完全没有展现出1071.1高地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出它对于美军的威胁程度。在电影里,这个小高地看起来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山头,完全看不出守卫它的意义是什么。好可惜。
如果说投资有限,想做到又没法做到,那么可以参考下《特级英雄黄继光》,那部网大就做得非常好。
对于杨根思的形象上,《冲锋》的选角不太好,杨根思已经是一位连长了,而且早已荣誉等身,片中的杨根思却长着一张青涩的脸,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新战士,而不是久经战火的钢铁英雄。
反倒是《长津湖》里欧豪饰演的杨根思,尽管在片中只有40秒的镜头,但欧豪的演绎还是非常不错的,尽管服装上不太对,但表现力上值得赞扬。
无论如何,《冲锋》还是值得推荐的,毕竟这类题材的电影太少了,英雄的事迹也需要后来者去了解,历史不应该被轻易忘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