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在今年的电影国庆档中,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8.05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贡献了档期内近四成的票房。据猫眼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17日,该片票房达到10.2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另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网络电影《冲锋》于9月27日上线,受到军迷热议的同时,收入也十分亮眼。在第三方影视数据平台发布的网络电影分账榜中,《冲锋》多日登上榜首。
在多元化的影片选择中,军事类型片为何受到市场青睐?严肃题材该如何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除了剧情本身,还有哪些细节会影响军事影视剧的成败?
“最可爱的人”感动观众
“累瘫了,哭崩了”“除了震撼就是感动”“全家看得热泪盈眶,致敬!”……在看完《志愿军:存亡之战》后,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观影感受。
10月7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家影城,观众从电影海报前走过。 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军事战争片因其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与国庆档有着天然的适配度。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志愿军:存亡之战》有21.9%的观众是三人及以上结伴观影,有大量家长带孩子走进电影院,将其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引导。江西上饶一位市民说,“特意带孩子来看,感谢一群勇于奉献的人护佑着我们,是他们忘我的付出,才让更多的家庭拥有了明亮灯火。”来自辽宁的周先生则表示,“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他也曾赴朝参战,看了电影后我对他的理解更深了。”这种情感的传递,正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作为《志愿军》系列电影的原型连队之一,“松骨峰连”统一组织观看了影片,战士于真浩观影后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听说是块硬骨头,可咱们是什么牙口?’‘钢!钢!钢!’”
改编自特级英雄杨根思的网络电影《冲锋》在“杨根思连”进行首映时,战士林思琦说:“来到连队已经11年了,听了无数遍老连长的故事,电影中的老连长形象非常贴近原型。”
电影《冲锋》海报。来源电影《冲锋》官方微博
相比其他电影类型,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一二线城市的观众,战争片都有吸引力。据灯塔专业版数据,10月4日,《志愿军》在一线至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都超过了40%。业界人士认为,在国庆档这样的特殊档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家国情怀的影片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影热情,引发情感共振。
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
与《志愿军》第一部主要采用全景式叙事来描述宏大的战争场面不同,第二部更聚焦英雄人物的个人成长过程。
在电影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如何通过影视艺术的创作技法展现宏大叙事,以什么样的视角呈现历史和战争,是不少影迷、军迷关注的话题。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詹庆生说,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
比如,对于众多影视作品面临的个人英雄塑造和集体叙事问题,电影《红海行动》军事制片人、电视剧《海天雄鹰》制片人王强认为,即便是特级战斗英雄,也离不开集体。“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每个人都渴望英雄,每个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角色的塑造其实是集体奋斗成果的具象化、影视化表现。”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 2024年国庆档调查结果。图片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
正如《冲锋》导演崔炎龙表示,在审美习惯不断更新的当下,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期待早已不满足于视听层面的享受,而是期望建立与其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我们需要看到有血有肉的东西,让观众要么哭、要么笑,达到共情的效果。”多次参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导演黄照盛说,“因为老百姓看东西是要代入感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拥有更好的话题性、传播性。”
“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历史大背景和历史走向必须得是真实的。”王强说,“在保证这个前提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写精神,无论是对部分叙事、人物关系的微调,还是对场景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加吸引观众,从而达到传递精神内核的目的。”
服化道:真实、真实、还是真实!
与其他题材相比,战争类影视作品对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细节的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电影《冲锋》上映之初,不少观众就对志愿军的军帽等细节提出了质疑,这也引发许多热心网友自发科普还原历史,“杨根思所在部队就是戴这种帽子。”这些热议话题,恰恰说明细节呈现对于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意义。
“《志愿军》和《冲锋》两部电影在创作上的逻辑有所不同。”资深军迷王先生观看了这两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后说,“作为小成本网络电影,《冲锋》非常严谨细致地还原了装备、场景、战况等,观感上更贴近我们所熟知的那段历史,而《志愿军》则更追求将战争在影院荧幕上的呈现效果。”
能够还原出身着单薄棉衣、头戴大檐帽在冰天雪地中同美军作战的九兵团形象的影视作品,除了《冲锋》以外,还有一部口碑不错的作品是《战火熔炉》。曾担任该片军事指导的刘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单薄棉衣和大檐帽,是我和几个军事指导老师认真讨论,并拿出相关资料去核证才确定下来的。实际拍摄中,有演员端枪放哨或端枪冲锋时,几乎都是步枪口朝下的,我们给纠正过来是端着朝上,而且冲锋的时候是单手持枪。”刘骁说,“军迷会一帧一帧看这些内容,因为我自己就这样。”
长津湖战役时期志愿军20军单兵装备绘图。《战火熔炉》军事指导刘骁制作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认为,近年来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忽视、漠视、歪曲真实性的现象并非个例,“战争有战争的规律,编导演绎战争需要尊重战争规律,以真实反映战争的本来面貌,反映其事理、情理。”影视作品的可信度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细节错了,可能会导致观众认为全片都存在问题。”军事类媒体从业人员穆先生谈及观影体验时说。
为什么不少战争片会在细节上出现纰漏?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接受采访时认为,部分原因是影视创作可参照的资料不多,“留存的历史资料非常少,尤其是影像资料就更少了”。他认为,军事顾问的加入是可以让影片的服化道包括战争细节有很大提升的,此外,与现代戏相比,“军事道具无论是枪支、坦克还是场景,成本都很高。”
导演黄照盛介绍,剧组现在一般配有动作导演和军事指导,“简单打个比方,动作导演是想办法把枪扔掉,因为这样可能更好看,那军事导演就想办法要把枪拿起来。”
“杨根思连”排长米泰宇介绍,《冲锋》剧组曾到连队采风,官兵通过连队代代流传下来的《功模档案》,为摄制组详细讲述了老连长生前的战斗故事和成长历程,这些都在电影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
“我们电影工业化起步还比较晚,需要年轻的从业者们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宋坤儒说,“如果创作者能够把细节关注更加到位的话,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大决战》等作品的军事还原度就非常高。”
刘骁说:“军事影视题材是需要赤诚热爱的一门艺术,要对历史负责,去面对,去还原。摒弃胡编乱造,摒弃天马行空,避免天雷滚滚。”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网络电影、微短剧等多元业态日益成熟,国产战争类影视剧也正在经历变革。如何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冲锋》导演崔炎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真实是打动观众的基础,“自有万钧之力”。
策划:林明
主笔:李欣 丁梓朔 王坤朔
参与报道:李珊珊 高强 王金志 杨阳 吴婧菲
来源: 新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