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这起惨案一出,不少人心头一紧,三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因为个人矛盾。这年头,似乎冲突比感冒还常见,杀气腾腾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上热搜,什么家庭纠纷、邻里争执,甚至于连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都闹出人命。有人说:“当今社会戾气太重了!”这话听着不假,但关键是,戾气从哪来的?
视频加载中...
先看看这次案件。两个家庭被撕裂,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而一切的导火索,不过是所谓的“个人矛盾”。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荒唐?但现实却是,这种事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知情人透露,死者是一家三口,夫妻和父亲在家中遭遇不幸,婆婆和孩子躲过一劫。但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孩子的未来被重创,婆婆余生背着的,是无法释怀的苦痛。
问题来了,这起案件背后的矛盾到底有多深?是多年积怨,还是一时失控?案情还在调查,但网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对社会风气一顿猛批:这年头,怎么脾气说爆就爆?一不小心就动刀动枪的,还是说我们越来越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了?
想想看,村里本该是最“淳朴”的地方,邻里之间说远不远,住着老街坊,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按理说人情世故最浓厚。可一旦矛盾激化,爆发的也是最惨烈的冲突。邻里相争、亲属反目,本该用嘴解决的事,却非要用刀了断。话说回来,戾气、冲动、暴力,是不是才是这场悲剧的真正元凶?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起命案,也是整个社会戾气弥漫的缩影。我们总觉得,只有大城市的人生活压力大,农村应该更安逸吧?可现实是,小地方的矛盾往往更直接、也更赤裸。家长里短的小冲突,掺杂着经济、面子、甚至是历史遗留的陈年旧账,久而久之积压在心里,没人懂,没人劝,最后一点火星,便成了引爆点。
有人说,杀人凶手只有39岁,这个年龄本该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却因冲动断送了几个人的性命,也毁了自己的余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在的压力和戾气,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城乡,都在积累。而且,最可怕的不是矛盾本身,而是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吵架吵不过,告状没人理,大家越来越习惯用暴力作为终极解决方案。
到底是谁教会了我们,用暴力收尾?是生活的压力、无处发泄的愤怒,还是整个社会失去了温情和耐心?别看很多人嘴上喊着“和气生财”,心里却早已经在积累戾气,一旦时机成熟,爆发出来,谁都挡不住。
你看这孩子,本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学习成长,却因为一场成人的冲突,瞬间失去了最亲的人。网友们在为孩子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忧:社会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极端?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个别事件嘛,何必上纲上线?但问题是,这类“个别事件”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里,而我们对这些冲突、暴力的反应,似乎也越来越麻木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人们会感慨几句,发发朋友圈,然后一转头,继续抱怨自己的生活压力。
所以啊,真不是说这案件只是个“个人矛盾”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是不是缺了点什么?人和人之间的温情?理解?忍耐?当一件小事都能变成引发暴力的导火索时,说明整个社会在沟通、在情绪管理上已经出了大问题。
你说,为什么大家面对矛盾时总是那么难冷静下来?为什么动不动就变成“你死我活”?在这个被信息流、社交媒体裹挟的世界里,情绪和戾气变得比病毒还要容易传播。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忍不住发泄一时之气,结果一时失控,却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戾气到底从哪里来?它和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没错,很多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房贷、车贷、家庭责任——这些问题在每个人头顶上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问题的关键是,生活中的小冲突能用暴力解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为什么还总有人铤而走险?
说白了,戾气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慢慢积累的。所以,与其问为什么冲突总是失控,不如问,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出口,让情绪有地方发泄?比如,基层调解机制能不能更健全一些,社区关怀能不能更细致一些?有没有可能在问题刚冒头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劝一劝,聊一聊,别让小矛盾变成大悲剧?
案件还在调查,但留给我们的反思已经够多了。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那些“个人矛盾”?当情绪失控的瞬间,谁能站出来,帮忙按下那个毁灭的按钮?对此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